疖 1.定义: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、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。临床分暑疖(有头疖、无头疖)、蝼蛄疖、疖病等。相当于西医的疖、头皮穿凿性脓肿、疖病等。 2.特点:肿势限局,范围多在3cm左右,突起根浅,色红、灼热、疼痛,易脓、易溃、易敛。 疖的病因病机 1.常因内郁湿火,外感风邪,两相搏结,蕴阻肌肤所致。 2.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。 3.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,暑湿热蕴蒸肌肤,引起痱子,因瘙痒抓破伤染毒而成。 患疖后处理不当,疮口过小,脓毒潴留,脓毒旁窜,则成蝼蛄疖。 体质虚弱,或伴消渴、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病阴虚者,或脾虚便溏者,易染毒而成疖病。
疖的临床表现
暑疖
有头疖
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,范围约3cm,灼热疼痛,突起根浅,中心有一脓头,出脓即愈
无头疖
患处皮肤上有一红色结块,范围约3cm左右,无脓头,表面灼热,触之疼痛,2~3天化脓,溃后多迅速愈合
蝼蛄疖
多发于儿童头部。有两种:1坚硬型:肿势小,但根脚坚硬;2多发型:大如梅李,三五枚相连,日久头皮窜空,如蝼蛄窜穴,病久可损及颅骨。宜十字切开
疖病
好发于项后背臀部。几个到几十个,反复发作,缠绵不愈。患消渴病、习惯性便秘或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。
疖的内治法:以清热解毒为主。
邪盛正不虚
热毒蕴结证:常见于气实火盛者。好发于项后发际,背部,臀部。疖肿或一两个,或散发全身,伴发热,口渴,溲赤便秘。苔黄,脉数。治法:清热解毒。用方:五味消毒饮、或黄连解毒汤加减
暑热浸淫证:发于夏秋季节,小儿及产妇多见。局部皮肤红肿结块,灼热疼痛,根脚浅,伴发热,口干,便秘溲赤,苔薄腻,脉滑数。治法:清暑化湿解毒。用方:清暑汤
正虚邪盛
体虚毒恋,阴虚内热证:疖肿此愈彼起,或散发全身,或固定一处。易转为有头疽。伴口干唇燥,舌红苔薄,脉细数。治法:养阴清热解毒。用方: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
体虚毒恋,脾胃虚弱证:疖肿泛发全身,成脓,收口时间都较长,脓水稀薄,伴面色萎黄,神疲乏力,纳少便溏。舌淡或有齿痕,苔薄,脉濡。治法:健脾和胃,清化湿热。用方: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
记忆:到春节(疖),五请仙僧,五参拜 五味消毒饮;清暑汤;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; 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
疖的外治 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洗;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散,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,或紫金锭水调外敷;也可用鲜野菊花叶、蒲公英、芙蓉叶、龙葵、败酱草、丝瓜叶取其一种,洗净捣烂敷于患处,每天1~2次,或煎后每日外洗2次; 脓成宜切开排脓,掺九一丹、太乙膏盖贴;深者可用药线引流。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;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,如遇出血,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。若有死骨,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。可配合垫棉法,使皮肉粘连而愈合。
疔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、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。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。其特点是疮形虽小,但根脚坚硬,有如钉丁之状,病情变化迅速,容易造成毒邪走散。如果处理不当,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;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。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,分颜面部疔疮、手足部疔疮、红丝疔、烂疔、疫疔。
颜面疔是发生于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。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、痈。
生于眉心
眉心疔,或印堂疔
生于两眉棱
眉棱疔
生于眼胞者
眼胞疔
生于颧部
颧疔
生于人中
人中疔
生于人中两旁
虎须疔
生于口角
锁口疔
生于两唇内里
反唇疔
生于颏部
承浆疔
颜面部疔疮的病因病机 主要因火热之毒为患。火热之毒蕴蒸肌肤,以致气血凝滞,火毒结聚,热胜肉腐而成。若火毒炽盛,内燔营血,则成走黄重证。 其毒或从内发,如恣食膏粱厚味,醇酒辛辣炙煿,蕴热内生; 或从外受,如感受风热火毒,或皮肤破损染毒。
颜面部疔疮 临床表现:多发于前额、颧、颊、鼻、口唇等部。 初期:在颜面部某处皮肤上忽起一粟米样脓头,肿势范围虽然只有3~6cm左右,但根深坚硬,如钉丁之状,重者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。 中期:肿势逐渐增大,四周浸润明显,疼痛加剧,脓头破溃。伴有发热口渴,便干溲赤,苔薄腻或黄腻,脉象弦滑数等。 后期:肿势局限,顶高根软溃脓,脓栓(疔根)随脓外出,肿消痛止,身热减退。 若处理不当,或妄加挤压,或不慎碰伤,或过早切开等,可引起疔疮顶陷色黑无脓,四周皮肤暗红,肿势扩散,并伴有壮热神昏、舌质红绛、苔黄糙、脉象洪数等,此乃疔毒走散,发为“走黄”之象。 颜面疔疮与疖的鉴别(考点) 相似:均好发于头面部,肿块直径均不超过3~6cm。 不同:疖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;肿势范围不超过3cm,无明显根脚; 颜面疔疮疮形如粟,坚硬根深,状如钉丁,大多数患者初起即有明显的全身症状,且易走黄。
颜面部疔疮的治疗(20年新增)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,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。 热毒蕴结证:红肿高突,根脚收束,发热头痛。舌红,苔黄,脉数。 治法:清热解毒。 方药:五味消毒饮、黄连解毒汤加减。 火毒炽盛证:疮形平塌,肿势散漫,皮色紫暗,焮热疼痛。伴高热,头痛,烦渴,呕恶,溲赤。舌红,苔黄腻,脉洪数(走黄) 治法:凉血清热解毒。 方药:犀角地黄汤、黄连解毒汤、五味消毒饮加减。
颜面疔的外治: (1)初起宜箍毒消肿,用金黄散、玉露散以金银花露或水调成糊状围敷,或千捶膏盖贴,或六神丸、紫金锭研碎醋调外敷。 (2)脓成宜提脓祛腐,用九一丹、八二丹撒于疮顶部,再用玉露膏或千捶膏敷贴。若脓出不畅,用药线引流;若脓已成熟,中央已软有波动感时,可切开排脓。 (3)溃后宜提脓祛腐,生肌收口。疮口掺九一丹,外敷金黄膏;脓尽改用生肌散、太乙膏或红油膏盖贴。
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治疗
临床表现(发作部位是重点)
治疗方法
蛇眼疔
初起时多局限于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处,有轻微的红肿疼痛,2~3天成脓,可在指甲背面上透现一点黄色或灰白色脓疱,或整个甲身内有脓液
宜沿甲旁0.2cm挑开引流
蛇头疔
初起指端感觉麻痒而痛,继而刺痛,灼热肿胀,色红不明显,随后肿势逐渐扩大。手指末节呈蛇头状肿胀,酿脓时有剧烈跳痛。
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,必要时行对口引流。
蛇肚疔
发于指腹部,整个患指红肿疼痛,呈圆柱状,形似小红萝卜,关节轻度屈曲,不能伸展,若强行扳直,即觉剧痛
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,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
托盘疔
初起整个手掌肿胀高突,失去正常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,手背肿势通常更为明显,甚则延及手臂,疼痛剧烈,或伴发红丝疔
依掌横纹切开,切口应够大,保持引流通畅。手掌处显有白点者,应先剪去厚皮,再挑破脓头。
足底疔
初起足底部疼痛,不能着地,按之坚硬。3~5日后有啄痛,修去老皮后,可见到白色脓点
红丝疔的定义、特点及外治 1.定义:红丝疔是发于四肢,患肢内侧皮肤呈红丝显露,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。 2.特点:常先有手足部生疔或皮肤破损,红肿热痛,继则患肢内侧起红丝一条或多条,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。邪重者可内攻脏腑而发生走黄。 红丝疔的治疗(20新增) 治疗宜清热解毒,佐以凉血活血。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灶。 (1)火毒入络证:患肢红丝较细,红肿疼痛。全身症状较轻。苔薄黄,脉濡数。 治法:清热解毒。 方药:五味消毒饮加减。 (2)火毒入营证:患肢红丝粗肿明显,迅速向近端蔓延,并伴臖核肿大作痛,全身寒战高热,头痛,口渴。苔黄腻,脉洪数。 治法:凉血清营,解毒散结。 方药:犀角地黄汤、黄连解毒汤、五味消毒饮加减。 红丝疔的外治: 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,局部消毒后,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,寸寸挑断,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,微令出血,或在红丝尽头挑断,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。 初期可外敷金黄膏、玉露散;若结块成脓,则宜切开排脓,外敷红油膏;脓尽改用生肌散、白玉膏收口。 -------砭镰法用于红丝疔,下肢丹毒!!
痈 痈的概念与特点 1.定义: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。有内痈,外痈之分。这里只讲外痈。 2.特点:局部光软无头,红肿疼痛,范围6~9厘米,发病迅速,易肿,易脓,易溃,易敛。或伴恶寒、发热、口渴等症状。 痈的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毒,或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,或过食膏粱厚味,聚湿生浊,邪毒湿浊留阻肌肤,郁结不散,可使营卫不和,气血凝滞,经络壅遏,化火成毒而成。
痈的辨证论治方法 内治治疗宜清热解毒,和营消肿,并结合发病部位辨证用药 外治按照一般阳证疮疡治疗。 (1)火毒凝结证(初起) 局部突然肿胀,光软无头,迅速结块,皮肤焮红,灼热疼痛。日后逐渐扩大,变成高肿发硬。重者可有恶寒发热,头痛,泛恶,口渴,舌苔黄腻,脉弦滑或洪数 治法:清热解毒,行瘀活血。 方药:仙方活命饮加减。 发于上部,加牛蒡子、野菊花; 发于中部,加龙胆草、黄芩、山栀; 发于下部,加苍术、黄柏、川牛膝 (2)热胜肉腐证(成脓) 红热明显,肿势高突,疼痛剧烈,痛如鸡啄,溃后脓出则肿痛消退。舌红,苔黄,脉数。 治法:和营清热,透脓托毒。 方药: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。 (3)气血两虚证(溃后) 脓水稀薄,疮面新肉不生,色淡红而不鲜或暗红,愈合缓慢。伴面色无华,神疲乏力,纳少,舌质淡胖,苔少,脉沉细无力 治法:益气养血,托毒生肌 方药:托里消毒散。
痈的内治法(即初起、成脓、溃后)
火毒凝结证
热胜肉腐证
气血两虚证
用方
仙方活命饮
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
托里消毒散
痈的外治法 (1)初起用金黄膏或金黄散,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。热盛者,可用玉露膏或玉露散外敷,或太乙膏外敷,掺药均可用红灵丹或阳毒内消散。 (2)成脓宜切开排脓,以得脓为度。 (3)溃后先用药线蘸八二丹插入疮口,三五曰后改用九一丹,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。待肿势消退十之八九时,改用红油膏盖贴。脓腐已尽,见出透明浅色黏液者,改用生肌散、太乙膏或生肌白玉膏或生肌玉红膏盖贴。 (4)有袋脓者,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,如无效可扩创引流。
颈痈 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。俗称痰毒,又称时毒。 特点:多见于儿童,冬春易发,初起时局部肿胀、灼热、疼痛而皮色不变,结块边界清楚,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。 颈痈的内治 风热痰毒证:颈旁结块,初起色白濡肿,形如鸡卵,灼热疼痛,逐渐红肿化脓,伴恶寒发热,头痛,项强,咽痛,口干,溲赤便秘,苔薄腻,脉滑数 治法:散风清热,化痰消肿。 方药: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。 外治 初起用金黄膏外敷。脓成应切开排脓。溃后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药线引流,外盖金黄膏或红油膏;脓尽用生肌散、白玉膏。
推荐文章
热点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