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SiteName}
首页
疖症状
疖严重
疖手术
疖治疗
良性疖
疖术后

经典必读温病经方三黄石膏汤

大医双合COURSEARRANGEMENT

导读:该方配伍的奥妙在于麻黄、豆豉得三黄、栀、膏不再发汗而能发越火毒;三黄、栀、膏得麻、豉清泻里热之中寓有透散肌表郁热之效。

(作者/康海洋)

出自王焘,《外台秘要方·深师方》:“伤寒病已八九日、三焦热,其脉滑数,昏愦,身体壮热,沉重拘挛。

或时呼呻而已攻内,体犹沉重拘挛,由表未解,今直用解毒汤则挛急不瘥,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,而方无表里疗者,意思以三黄汤以救其内,有所增加以解其外,是故名石膏汤方。”

等等。

......

"石膏、黄连、黄柏、黄芩各二两,香豉一升,绵裹,栀子十枚、麻黄三两,去节。

上七味,切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为三服,一日病服、出汗。初服一剂、小汗;其后更合一剂,分二日服。

常令微汗出,拘挛烦愦即瘥。

得数行利,心开令语,毒折也。忌猪肉、冷水。"

三黄石膏汤以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、石膏苦寒甘寒清热泻火解毒;

豆豉、麻黄辛温发散郁热。寒凉泻火与辛温发散两组药配伍,具有解表清里,发越郁火的重要作用。

其中黄芩、黄连、黄柏、栀子为黄连解毒汤苦寒清泻三焦火毒;

栀子、豆豉为栀子豉汤善于清宣郁热;

石膏、麻黄配伍具有大青龙汤、麻杏石甘汤、越婢汤之意,尤能清宣肺胃郁火。

该方配伍的奥妙在于麻黄、豆豉得三黄、栀、膏不再发汗而能发越火毒;

三黄、栀、膏得麻、豉清泻里热之中寓有透散肌表郁热之效。

"治伤寒阳证,表里大热而不得汗。或已经汗、下,过经不解,六脉洪数,面赤。

口干,舌燥大渴,烦躁不眠,谵语鼻衄,发黄,发疹,发斑。以上诸证,凡表生无汗,而未入里成实者,均宜主之。"

一是栀子豉汤证,如心烦急躁,胃脘嘈杂等;

二是黄连解毒汤证,如口舌生疮、心烦不寐、疖肿、疮疡、斑疹出血等;

三是石膏证,如汗出、口干等;

四是豆豉、麻黄对应的表郁证,如恶寒发热、皮肤瘙痒等。

本方麻黄、豆豉与芩、连、柏、栀、膏配伍善于发越疏透火毒,

可以治疗火郁不得外出所致的咳喘、疮疡疖肿、肢体疼痛、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。

本方加杏仁,寓有麻杏石甘汤、越婢汤法,可用治疗咳嗽喘胀、浮肿等证;

加大黄寓有三黄泻心汤法,可以治疗出血、便秘等火证。

心烦急躁,口干口苦,舌红苔黄。杂病火郁见有此方证者,可用本方化裁治疗。

1.红斑性肢痛症

2.小儿高热

3.疹块型猪丹毒

4.支气管扩张

等等。

......

一.2岁男孩马XX,发热、流涕一天来诊。查体:体温38.6°C,咽红口干,打喷嚏,双眼泪水汪汪,听诊无阳性体征(可排除肺部感染等)。

诊断为普通感冒。

治疗组方用三黄石膏汤药粉2克,金银花、连翘、柴胡各0.3克,消肿止痛液调和,消肿止痛贴湿贴神阙穴。

患儿当天热退,其余症状减轻,第2天同前治疗1次,第3天痊愈。

二.9岁女孩晁XX,发热3天,医院输液3天未愈来诊。查体温38°CZ面红口干,咽部充血,听诊双肺呼吸音粗,偶闻湿啰音,

诊断为支气管炎。

组方用三黄石膏汤药粉2克,大黄、连翘各0.5克研细末,消肿止痛液调和,消肿止痛贴湿贴神阙、膻中穴。

第2天体温37.8°C,咳嗽加重,原方加川贝母1克贴敷,第3天体温37°。

停用三黄石膏汤,处方改用麻黄、杏仁、石膏、甘草、桔梗、鱼腥草各0.5克,共硏细末,消肿止痛液调和,湿贴膻中穴,巩固治疗3天痊愈。

三.患儿1岁半,体温38.4°C,平素大便干,2~3天一次,每需用开塞露引便。

治疗组方用三黄石膏汤药粉2克,芒硝、莱菔子各0.5克硏粉,消肿止痛液调和,消肿止痛贴湿贴神阙穴。用药后患儿便通热退,一剂而愈。

三黄泻三焦之盛火,佐梔子引热下行,使其在里诸热从下而出;麻黄宣散热郁,佐豆豉直走皮毛,使其在表之邪从外而散;

以石膏外合麻、豉,解诸表之热,麻、豉得石膏、三黄,大发表热,而不动里热,三黄得石膏、麻、豉,大清内热,而不碍外邪之散。

故此方擅治表里俱热之证,亦得仲景之心法。

对高热的患儿,一定要明确诊断,找准病因,按病施治,一味降温反而适得其反,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。

本方偏寒凉,久用易伤正气,一般烧退即停,结合具体病症调整组方,以达标本兼施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为原创,侵权必究。本文仅供学习交流,非中医师切勿随意试药,如有不慎,后果自负。版权归权利人所有。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xiaoqiq.com/jyz/10341.html

推荐文章

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热点文章

  • 没有热点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