脉耳草
来源产地茜草科植物脉耳草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洗净,切段,晒干或鲜用。
生于低海拔山谷林缘或草坡旷地上。
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海南。
别名大黑节草、肝炎草、小接骨丹、大接骨草、四棱草、节节草、小节节花、中肋耳草。
多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圆柱形,高30~50厘米,基部木质,节部略膨大,稍带紫黑色。叶对生;叶柄短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4~12厘米,宽1.5~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阔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下面粉绿色,叶脉下面隆起,侧脉4对弧形伸展;托叶连合成杯状,有线形裂齿。头状花序腋生,花序柄长0.5~2.5厘米;小花暗紫色。蒴果球形。
性味功效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辛、微苦,温。
清热除湿,消炎接骨。主治疟疾,肝炎,风湿骨痛,结膜炎。外用鲜品捣汁点眼。还可治骨折,外伤出血,亦可用于拔异物入肉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
辛微苦,温。
清热除湿,消炎接骨。治疟疾,肝炎,风湿骨痛,结膜炎。
《中华本草》
辛;微苦;温。
清热除湿;活血消肿。主疟疾;肝炎;眼结膜炎;内湿骨痛;骨折肿痛;外伤出血
肝;肾经
内服:煎汤,10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汁点眼或捣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