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时节,随着气温的上升,
「冬病夏治」也在逐步的升温,
医院都迎来了“贴敷”、“伏灸”的热潮。
中医的冬病夏治是什么?
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,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,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,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,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。“冬病夏治”是根据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理论,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,治疗某些属于虚性、寒性的疾病,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,达到标本兼治、预防保健的作用。
为什么要冬病夏治?
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认为: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,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,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体,而人体也反映出相应的生理病理变化。自然界在一年中有春生、夏长、长夏化、秋收、冬藏的变化,人体也相应地要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(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)。 现代的时间医学、气象医学也有这方面的内容。遇冷就咳喘气急打喷嚏、遇凉则腹痛腹泻大便稀、遇寒就背肩腿痛步难移等冬季多发病症的发病机理,与患者的肌体阳气虚弱,特别是脾脏的阳气不足、运化水谷的能力减弱、造成痰湿停留体内、水饮内伏密切相关。冬天天气寒冷,人体阳气相对不足,故入冬就容易发病。 夏天天气炎热,人体阳气相应旺盛,脾脏的功能在长夏最旺,痰湿水饮易消,所以疾病就容易缓解或消除。因为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、人体阳气相应最旺盛、脾脏主令的时候,所以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。 此时用药物内服、外敷、薰洗、灸疗、食疗等适当的方法扶养阳气,使自然界的阳气、人体自身的阳气和药物的性能共同发挥作用,以纠正人体阳气虚弱状态,消除体内留伏的痰湿水饮,进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。
三伏贴——天灸疗法
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,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,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、药物注射、艾灸、埋线、刮痧、拔罐,或内服药物等。
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(即天灸疗法,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),因其疗效明显、操作简便、费用低廉、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。
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: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,其疗效显著。三伏是指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合称,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,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。
根据具体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,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。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,贴敷时间以机体自我感觉可以耐受为度,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。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,同时可配合辨证施治的中药内服等治疗措施,冬病夏治的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~5年。
三伏贴适合人群
1.患有支气管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人群;
2.患有慢性鼻炎、鼻窦炎的人群;
3.患有慢性咳嗽、反复感冒的人群。
病程短、病情轻的患者,可连续贴敷3至5年;
病情重、病程长者,可终身贴敷。
注意事项
1、对药物过敏者、皮肤长有疱、疖以及疾病发作期(如发烧、正在咳喘等)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。
2、两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皮肤娇嫩,贴敷容易引起感染,所以不宜进行这项治疗。
3、孕妇、开放性外伤、患处皮肤破溃者及急性发作期的热性病患者禁用。
4、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、支气管扩张、活动性肺结核咳血患者禁用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慎用。
5、使用中若出现皮肤瘙痒,红肿等过敏症状,请停止使用。
6、使用期间,应忌烟、酒及食用辛辣、寒凉食物。
7、贴敷时间一般成人6-8小时,儿童2-4小时。
敷贴时间及科室
各位新老朋友,年伏天将至,医院中康科一年一度的三伏灸贴预约开始了,请大家重视预防,提前预约!具体贴药时间如下:
初伏:年7月17日星期二
中伏:年7月27日 星期五
末伏:年8月16日 星期四
科室:医院中医康复科
敷贴预约—;
推荐文章
热点文章